可降解地膜能让高原免于塑料污染吗?

张淼

在中国,地膜污染问题十分普遍,传统地膜多是塑料,但很多情况下可降解地膜并不是解决地膜污染的替代方案。 国家的《“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发布后,各地对可降解塑料的态度变得更谨慎。在干旱寒冷的高原地区,又是许多珍稀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推广时更需要慎之又慎。


581DE846-C7B7-4A2A-AB4B-B146F63DA091.jpg

图源Canva pro


4月23日,一篇地膜污染三江源保护区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文章称,今年3月在青海玉树嘉塘草原发现大量绿色薄膜,配图触目惊心。这些薄膜大多破碎,散布在地面上,更多的则缠绕在围栏之上。其间,还有猛禽驻留。


传统地膜的原料是聚乙烯,跟我们日常使用的塑料袋为同一材质。如此大量的塑料散落在草原上,而且是在保护区、三江源国家公园里,也就可以想见,为何这次地膜污染问题在公众层面受到这么大关注。


事发后,红星新闻采访了嘉塘草原所在地玉树称多县的工作人员。他们表示,这是为了修复草场,在种草时覆盖的保护膜,项目经过多方讨论和专家论证,使用的是可降解塑料薄膜,并称“降解率已经达到90%”,且已组织了生态管护员、乡镇干部和村民,对缠绕在围栏上的薄膜做了全面清理。


在中国,地膜的使用量非常巨大,随之而来的地膜污染问题也十分普遍。近年来,这个问题得到政府和学界越来越多的重视。那么,既然地膜存在污染问题,我们为什么要用地膜?可降解塑料地膜作为解决地膜污染替代方案之一,究竟靠谱吗?


地膜的功与过


大家如果去过农村,尤其是北方农村,会发现地膜的使用非常普遍。地膜有非常显著的增产作用,尤其是在干旱寒冷的北方。覆盖地膜能够增温保水,保土保肥,还能抑制杂草生长、防虫害,保护幼苗根系促进生长。因此,从保障粮食安全、提高生活水平的角度讲,地膜的使用有其必要性。


但由于缺乏完善的收集和管理,地膜破碎后带来的土壤污染问题也十分严峻。据专家提供的数据,我国使用了全球74%的地膜。

传统的聚乙烯地膜,残留在土壤中需要几十上百年的时间才能降解,影响土壤生态系统,阻碍植物根系生长。一项黑龙江省的研究显示,当一公顷玉米地投入45公斤地膜时,平均每年残留的地膜达10.76公斤,可达到使用量的1/4。


传统地膜使用还会带来水污染的风险。残留在农田的地膜可能随着雨水冲刷进入江河湖海,分解成微塑料后还可能沉降到地下水当中。沈阳农业大学做了一项连续覆膜32年的定位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在1米深处,每公斤土壤中的微塑料超过4000个。残留的地膜也容易被动物误食,引发疾病甚至死亡。


可降解地膜应用需因地制宜


近年来,地膜污染的问题越来越得到重视,农业农村部和多地政府都有专门的项目治理地膜污染。


目前看来,主要有两个解决方案。一是更好的收集回收,例如使用质量更好更结实的地膜让回收更容易,使用更好的成套回收系统让地膜可以得到回收再利用;另一个就是使用可降解地膜替代传统地膜。


上海益科循环科技推广中心的报告《可降解塑料应用效果评估综述》对可降解地膜的效果做了梳理。综合多项研究的结果来看,可降解地膜也能起到增产作用,而降解性能上则明显优于传统地膜。但“可降解”并不是高枕无忧的方案,因为可生物降解塑料同样可能释放微塑料,其中如果添加了有害的染料、增塑剂等成分也更容易释放,仍然可能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更重要的是,可降解地膜的使用需要考虑各地的气候和作物品种。任何一种材料在不同温度、湿度、微生物环境条件下,降解的速度都会有不同。因此,同一种可降解地膜产品,在江苏的气候、土壤条件下的降解速度,和在新疆的降解速度,会有明显的差异。不同的作物,生长期也有差异,如果地膜过早发生降解破碎,增产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需要根据当地条件和作物生长期的特点,谨慎选择合适的可降解地膜。


可降解地膜的使用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只有进入土壤环境才能更快降解。有专人管理的农田,由于有翻耕的过程可以让大部分可降解地膜以破碎的状态埋入土壤,同时避免养殖或野生的动物误食。


根据环保志愿者在嘉塘草原的调查,在青藏高原这样干燥多风的气候条件下,绝大多数地膜看起来很快破裂飞舞,而非进入土壤。


青海去年初发布了《青海省“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方案中对于可降解塑料十分倚重,尤其是在三江源地区,提出“到2025年三江源地区全面禁止销售和使用不符合规定的塑料制品,在各行业100%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替代产品”。


事实上,国家的《“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发布后,各地的方案普遍对可降解塑料的使用变得更谨慎。比如,浙江提出开展可降解地膜等技术验证和产品遴选,而非直接开始推广。在温湿度条件更好的地区尚且如此谨慎,在干旱寒冷的高原地区,又是许多珍稀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如果推广的是无法真正在高原的气候条件下、露天环境中快速降解的替代品,昂贵的治理成本带来的依然是沉重的环境代价。


不要让可降解塑料成为“赎罪券”


以上关于可降解塑料应用的讨论,都是基于所使用产品是货真价实的、适用于农业生产的、可生物降解塑料的前提下。我国2022年开始实施的《生物降解塑料与制品降解性能及标识要求》要求可降解塑料要标名具体成分和降解条件,但这是一项推荐性标准而非强制性标准。现实是,市场上还存在虚标或成分标注不详的情况。一些产品使用淀粉或可生物降解塑料与传统塑料混合,在使用过程中,相对于纯聚乙烯产品更容易破碎,但只是变成了更小的塑料,而不是真正发生降解。


目前市面上最常见的可降解塑料成分通常有两种:PLA(聚乳酸)和PBAT(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它们合适的降解条件是工业堆肥条件,而非露天环境或淡水、海水环境。研究显示,PLA薄膜在25℃的恒温人工淡水或海水环境下,一年降解率不到0.8%。还有研究测试了非转基因淀粉制成的可生物降解塑料袋在海龟肠胃液中的降解率,结果显示在 49 天后仅降解了 3%至 9%,也就是说,和传统塑料一样,它们在被海洋生物误食后不能避免致病的风险。


这意味着,常见的可降解塑料如果泄漏到自然环境中,仍会对环境和野生动物产生威胁。如果得到很好的收集,进入焚烧厂或填埋场,那么使用可降解塑料与不可降解塑料并无差别,尤其是都在使用石油原料生产的情况下。更为尴尬的是,尽管回收率尚不算理想,传统不可降解塑料已有较为成熟回收体系,而可降解塑料目前还没有形成回收体系,如果不能加以筛分混入到其他塑料当中,还会影响其他塑料回收的质量。


我国发布的《“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强调,应“科学稳妥推广塑料替代产品”,“充分考虑可降解塑料制品等全生命周期资源环境影响”。现在很多企业出于满足法规要求或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提升品牌形象等原因,用可降解塑料替代传统塑料产品。决策者选择塑料的替代材料时,应充分考虑从原料来源、生产方式、使用效果到最终处置整个流程,不要让可降解塑料成了“赎罪券”。也期待市场监督方能够加强对可降解塑料的管理和监督,杜绝虚标、伪标。


别让企业和消费者花了钱,却无法实现保护环境的良好初衷。


(本文为益科原创,首发于澎湃新闻。)


 

相关文章

二月 28, 2022

《可降解塑料应用效果评估综述》报告发布

可降解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材料,被视为传统塑料的环保替代品。但是可降解塑料是否像它们的名字给大家带来的期待那样,在废弃后能够轻易被降解吗?可降解塑料在各种环境下的降解效果如何?是否真的解决了相应的塑料污染问题?我们究竟该如何应用可降解塑料?益科循环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